剑桥康桥在哪里?
这个问题好,我正好知道。 先说结论:在剑桥,很难找到一处叫“康桥”的地方了。 但你要问,以前有没有一个村庄或聚落,叫做康桥(又译贡桥)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问题是在剑桥地区,这种名字太普遍了,以至于你很难把它同某一个特定地点联系起来。 要找到它,我们得从这个名字的出现开始找起…… “康桥”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金文和甲骨文中。这两种文字是商代后期和周代的官方文字,而当时的中国,北方的夏殷商周,南方的楚吴越,都有自己的文字体系。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康桥”这一地名出现的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比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记载晋国赵鞅与宋国华督争夺郑国土地时,双方主将致辞说:“余子长矣, 而巧于行军,请赐余子邑,君其许我!” 这里的“余子”指的是晋国大夫荀寅,他本来姓中行,因继承父职为晋卿,谥号“献”,故称中行献子。而他的封地,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初,晋侯之夫人姜氏生于莒,故大名谓之齐姜。”又《昭公元年》载:“齐姜梦伯夷, 称其德。”因此《史记·晋世家》称:“初,奚齐以为太子,而立之。”“立之”的遗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西北20公里的裴介镇,因地处解州镇西,故名“西解”。
到了汉代,司马迁作《史记》,仍然沿用了这个名称:“晋公子重耳出亡,居楚,楚王妻之以狐姬。生晋公子圉。……晋公子重耳之亡也,过卫。卫文公不礼焉。……遂至秦。秦穆公以妇人之贞信,而聘敬焉。生子四人。……惠公十三年,晋侯、秦伯围郑,取武公之陵而葬焉。……其秋,惠公卒,孝公即位。”这段记载中的“孝公即位”之处,就是康桥,因为这里的“即位”指的就是孝公继位,而不是说他回到晋国后即位。
至于为什么这里会是康桥呢?司马迁没有明说,但我们只要把“娶齐姜,生奚齐”和“娶狐姬,生圉”这两件事串联起来,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明显是齐人嫁女和鲁人迎亲的故事嘛!《诗经·齐风·南山》正是描写此事的诗:“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取妻如之何?匪娉(聘)不行。 先秦时期,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可以婚配;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可以出嫁。这些礼节在鲁桓公和齐庄公之时都是相同的。
所以,当鲁桓公的女儿嫁给齐庄公的时候,按照礼法,她是应该由父亲亲自送到新郎家,再由新郎家的主人亲自把她接到家中。这个接亲的过程其实就类似于后来汉族地区的“抬轿子”或者少数民族的“抢新娘”游戏。只是这样的礼仪,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渐没有了。 之所以在鲁桓公女儿身上使用这样的礼仪,是因为她是个“新娘子”,即刚刚满15岁的少女。
而魏绛之所以能够“获罪”,就在于他提醒晋悼公注意自己作为诸侯的尊严,不要因为小节而自贬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