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出国开会需要什么?
我参加过两次国际会议,一次是美国心脏学会年会(美国心律学界的顶级大会),还有一次是欧洲高血压学会年会(欧洲心血管领域的顶级大会)。 先说美国的心脏学会年会——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 我被选作会场讨论的发言者,需要提前一周去到旧金山,然后现场报道注册参会。
在去美国的飞机上,我特别兴奋,晚上几乎睡不着,一直盘算着到了美国要怎么玩。可惜到美国之后,我被安排在周末两天会议期间的一个房间,不能出去玩!不过,我看到了海鸥在旧金山湾上飞翔,还去超市买了很多零食,也算是解了馋瘾。 (图片来自网络)
两周后,会议开幕,会场里人山人海,到处是穿着得体、演讲自如的专家教授们。而我是作为会场讨论的发言者,需要提前一周到现场报道注册参会。
虽然我的英文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这样的大会上发言还是第一次。我在会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做了很多PPT,也写了演讲稿。但是,当我对准听众演讲时,却突然结巴起来,很多单词怎么都想不起来,满脑子的空白。
那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尴尬的时刻之一吧……还好,我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很快调整状态,完成了演讲。
会后,有会议主办方和承办方的人给我发来邮件,表示对我的演讲很满意,希望我有空再去美国,他们还会给我提供赞助。当然,这些都有缘无分,不再联系。
第二次出国开会是在瑞士。 我已经工作了,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瑞士参加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我很感兴趣,所以提前写了一篇长一点的论文,准备在会上进行宣读。
会议在图宾根的大学召开,会期两天。第一天,所有参会人员统一乘车前往巴塞尔参观。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大家的心情也像阳光一样明媚。
第二天早晨,会议正式开始。一大早我就来到会议室,发现自己的座位号已经标示在第一排中央的位置。我有些意外,因为按照惯例,这种会议的座位都是随机安排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主席特意给我的“优待”,他可能知道我离乡背井并不容易。会议期间,我还荣幸地接受了杂志副主编的专访,谈了谈对研究领域的看法。
虽然,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我的文章没有能在杂志上发表。但是这个专访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更多同行,也算是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