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不能出国留学吗?

曹荐曹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女生不适合读文科”的这个观点在很多人脑海里都是根深蒂固的。

“女生不可以读地理,这个学科需要经常出去野外考察,女生不方便。” “女生不可以读历史,因为历史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并且需要经常头脑风暴,女生一般不适应。” “女生不可以读汉语,因为汉语需要很长的句子,女生一般读不下来。” “女生不可以读化学、生物,因为很多实验做不了,课堂上手动实验有时不方便。” “女生不可以读数学、物理,因为这两门学科思维方法比较特异,一般是男生的强项。” “女生不可以读外语,因为外语需要常用,如果不常用那就不用再读外语专业了。”

这样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女生就不如男生吗?女生就不能读理科、学工、从事科学研究吗?让我们具体看看。

许多知名的女科学家都是学理科出身的

——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动物学家、教育家胡凤辉,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1928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3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分校生物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35年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37年回到成都,担任四川大学医学院教授、实验科主任、医学系主任;中国著名化学家王方俊,1933年考上燕京大学化学系,在大师夏鼐、马杏垣的影响下,学习了三年半化学后,转向物理化学研究并于1939年在燕京大学研究院物理化学专业毕业;我国著名水利学、土木工程学家李旭,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9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先后参与了重庆红岩村、解放碑地区以及国民大会堂等建筑的基础工程,在重庆建设工业专科学校担任教授及校长、并出任了川东行署财政经济委员会水利组组长等职;我国著名农业专家、植保学家、土壤学和农业教育前辈帅耕,1928年秋毕业于金陵大学土壤专业,1930年在中国第一个农业专业博士诞生地密歇根大学植物病理系就读,197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植物病理学;我国著名的化学家、矿物学家、教育家、科学管理专家叶良辅,1926年清华学校毕业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1933年考取东南大学研究院研究生,1936年担任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1951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化学部主任,1955年中共八届四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6年党的七届七中全会当选为中共候补中央委员;我国著名化学家、力学学家卢鹤绂,1938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物理,1941年获得密西根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我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人类遗传学家、教育学家、细胞生物学家、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张景钺,192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进北京大学生物系,1933年毕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实验心理学专业),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繁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主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热能工程教育家和行政管理者郭永怀,1929年以湖北省第一名成绩考入沈阳高校,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中国第一个工程研究所——哈尔滨中国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工作,1943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1946年完成了飞翼研究,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回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

许多知名女科学家都是在美国读的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高级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玉澄,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艾克萨克斯大学地质系。同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航空地质系的硕士学位。1938年,进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地理系,师从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埃尔顿·史密斯教授,主攻构造地质和矿床地质。1941年,在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岩石和矿物微区分析。1943年,在华盛顿弗力尔实验室从事硅酸盐矿物和矿床学研究。1947-1948年,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邀请,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研究火山岩和喷出矿床。1950年4月,王玉澄与法国路易.科尔芒丁地震中心赫尔曼博士一起,对辽宁宽甸Mw5.8级地震进行观测和论证,准确反映了地震波型特征,首次在我国观测到P波和S波。后来,她又与中央地震工作委员会何海秋等一起,对1969年10月25日黑瞎子岛6.9级地震进行观测和论证。

——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地层委员会古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德鲁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在法国巴黎地质学院专攻古生物学,1942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的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法国东方语言学院攻读阿拉伯文,1945年先后在中国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地质学和矿物学,1950年初从苏联留学归国后,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等研究所工作,1952年调至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任职。1980年,被选举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地学部委员。1991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11月,被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委员会聘为总撰稿人之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知名女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留在美国,而不是回到中国

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为这些女科学家提供了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她们去了美国。她们绝大多数都留在了美国,而不是回到中国。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植物分子生物学奠基人之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教授委员植物生物学部主任陈桢,曾对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进行访问或讲学。1954年3月,应美同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系主任卡尔·曼恩教授邀请,创办了威斯康星大学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并担任该实验室主任。1954年11月7日,曼恩教授在威斯康星大学举行告别宴会,热烈欢送陈桢教授在该校生物化学系开始领导创立细胞化学研究室,并担任主任。

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哲学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永久会员,伊利诺斯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首席研究员费利思·马弗尔·萨恩,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农业专科学习植物病虫害,1938年以特别研究员身份在美研究棉花细菌、真菌病害,1945-1946年度在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生物系真菌研究室任高级研究员,1947-1952年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植物病理学教授、系主任,1958年以后任伊利诺斯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科学研究所助理所长、生命科教授,1972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从事科研、教学。

著名生物化学家、高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家杨玉良,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固体专业读书,1968年毕业留校,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1984—1998年,先后担任生物物理所研究部副主任、主任。1998年1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植物化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党委副书记。2000年4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遗传研究院院长。2007年5月起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从1998年起一直担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主编。自2012年起,担任中国化学会蛋白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良还是美国化学会会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员(EMBO)。

知名女性科学家留美不归给我们留下了反思

20世纪20-40年代,许多女科学家都在中国学习和工作过,后来几乎全部选择了出国到美国继续做研究。她们分别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林群英、胡刚复之妻钱元恺(清华学校1929届);林氏兄妹(林惠祥、林焕明);植物学家胡先骕之妻李桂仙(国立武汉大学1927届);地质学家童颖、童星(南京大学附中校友);化学家唐敖琦(上海国立药剂学校1923届);植物病理学家戴芳兰(北京农业大学1926届);眼科医师陈树华(浙江丽水医学院1932届);医学分子生物学家方励之(上海医科专科学校1938届);病毒学家卢良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8届);医学微生物学家王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