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授为什么研究生?
因为日本的国立大学(帝国大学)基本上实行的是“少人数,高精尖”的教育模式 所谓“少人数”指的是一个老师带一两个孩子。比如东京大学的工学部,基本上每个研究室只有5个学生左右。这样老师就能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以及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遇到了挫折或者困难也能很快地帮助解决。
而“高精尖”则体现在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上。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信任的关系,加上日本本科教育的通识基础较好,学生们在研二的时候就可以进入自己的研究室做研究了,并且很多导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一些“大胆”的想法或课题——毕竟都是熟人了嘛,也没有多少面子上的事儿……所以总能出些奇思妙想的结果来。
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就是学生很难适应。因为从以前的中国教育模式到这样一个完全相反的模式是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的——我见过的很多人都是边哭边学……其次这种模式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毕竟这么少的师生比例所需要支付的工资和实验室消耗品费用要比其他国家高许多。最后就是这个模式比较适合理科的学生。因为文科需要大量的交流和沟通,而这往往会降低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不过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开始模仿美国的模式。因为二战以后美国的教育模式被公认为是最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