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卡尔斯鲁厄怎么样?

却诗成却诗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在卡尔鲁斯鲁厄大学读过两年书,现在仍与许多同学保持着密切联系的老学长,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入学的那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卡尔鲁斯齐埃伯哈特学院(Zentrum für Internationale Studien,该校的国际关系学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建院五十周年。学院举行了极为盛大的庆祝活动。 那时,中德双边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两国总理和总统,还有外交部长,都进行了互访,给两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憧憬和希望。

我所在的班级是双语班,共有二十一名学生,其中七人是德语区国籍的学生,十人来自亚洲(包括我),四人来自北美,两人来自澳洲。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最初聚在一起学习的时候,也出现过冲突和不协调的地方。但师生们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促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中有的人加入了德国籍,成为了真正的国际公民;有的人留在了国外发展,却常常回德国探望老师和同学;有的人回到自己的祖国,将欧洲文明的优长带到了遥远的他乡,并努力地将德国模式和中国模式融合起来,创生出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这一代人真是幸运,赶上了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正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人都是独子。所以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兄弟相争、父母无奈的悲剧。我们上大学时,正好是中国经济腾飞之时,人们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那时的德国也已经从历史的阴霾中走了出来,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拥趸,我们在学习中坚信市场的力量,倡导全球化和社会福利的改革。但我们也不否认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宏观调控和在公平问题上的职责。虽然我们拥护市场,但我们也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我们的观点可能看上去很“左”,但实际上却是来自于曼昆(Mankiw)的《经济学原理》。那可是2000年初啊!那本教材已经相当“左”了。 我们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正逢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金融风险的爆发。那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对外经济发展面临重重难题。

2003年6月的一天,我在大学的主校区散步,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父亲心脏病突发,正在医院抢救。我赶紧买票回到了北京。第二天夜晚,我乘飞机返回了德国。此后,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我那亲爱的老师、朋友和同学。 光阴如梭,岁月荏苒。当年的少年如今都已经年过半百,很多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的成了博士,有的仍在苦苦挣扎于生计。虽然我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但是一提到卡尔鲁斯齐埃伯哈特学院,眼中总是有光,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那个让我们痛苦、使我们迷茫,但也给我们力量和希望的年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