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书记载了新加坡?
《太平御览》卷三一九引《南越志》:“新嘉坡者,一洲也……周回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有城郭,有寺观、有官府、有兵卫” 这里的“有新”即指新加坡的音译,“嘉坡”是马来语Jaba的音译,意为“沼泽地”或“湿地”。 这是我国古籍中对新加坡最早的记载。成书于公元618年至907年间的《南越志》这本书是记载我国岭南地区(今两广一带)风土人情的著作。书中提到的“新嘉坡”,其实是指马六甲河与巴西塔斯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也就是现在的马来西亚境内的新山(Bintangor)和巴东乌达乌勒(Pasir Panjang)。
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学者们编著的地理巨著《坤舆万国全图》中,出现了“Sin-gaa-po”这个中文名称,意为“辛嘎布”,指的是东南亚西部的婆罗洲(现在称加里曼丹岛)。后来这个名称被引入现代地图,成为“文莱以西的一块陆地”的标准译名——“新加坡”。 现在我们翻开世界地图,新加坡的英文名SINGAPORE赫然在目!而它的来源,正是上面提到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的“辛嘎布”。 那么,“辛嘎布”是如何从一块陌生的陆地变成一座城市的名字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在14世纪中期,马来半岛的满者伯夷国(MAYA DEVA,又名Majapahit,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伟大帝国之一)征服了位于苏门答腊北部沿海的诸部落邦国后,将一条地名称为“Sinaga”的分支并入版图,归其东南部的彭亨州管领。
到了近代,英国殖民者在征服马来亚各地后统一编撰当地地名,按照英帝本土的语言习惯对当地语言进行“英语化”整理,将原名称“Sinaga”改拼为“Sanga”并收入词典。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马来语在商业和经济领域占据上风,这一词开始盛行,成了当地通用的标准名称。 新加坡独立建国时,国父李光耀认为“Singapore”这个名字带有西方色彩,不利于宣传本国形象,因此通过官方媒体大力倡导使用旧名称“新嘉坡”(中文转写:Hin Kaw Po)。但这一建议遭到英国人拒绝,原因是他们已在殖民地各地建立了无数以“Singapore”命名的新镇、码头和街道,如果改名会带来重重不便。(顺便一提,今天的新加坡货币元盛庄(The U.S. Dollar of Singapore)的名称就是来自一个叫做U. S. Dollar Street的西式街名) 直到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才正式认可“Singapore”作为国家通用名称。此前,政府一直把“新嘉坡”“星加坡”等旧名称作为官方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