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有多少留学生?
先说个笑话。 一九四三年冬,日军占领了香港的大半个岛屿,并包围了香港大学。得知这一情况,驻港英军马上派了一艘小艇前往对岸的澳门接港大的师生转移到安全地方。 转移前,英国军官特意到各系宣布命令说:“任何人不准把教科书、笔记和实验仪器带出来!” 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笑什么?!” “军官先生,我们的教科书都是手抄的。”学生甲笑着说。 “你们的笔记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用棉花蘸着墨水写的,军官先生。”学生乙笑着回答说。 大兵们面面相觑。 原来,在香港大学里,几乎所有的教学用书都和教材都是老师用手工抄制的,学生的作业本都是用棉花沾着墨水写的。因为,在抗战时期,任何一本用胶印或石印的书,只要是进口的书籍和纸张,都属违禁品。为了逃避日本宪兵的检查,学校里的图书管理人员想尽办法:将书稿复制下来,并用复印机打印出单面胶版纸,这样,就制成了可以假乱真的教科书;而老师的教案则是先将草稿打印出来,然后由教师本人将其誊清。至于学生们的作业本,则是用撕下的旧课本的页码制作而成,每一本书都做了精心安排,使它们看上去完全一样。只有翻开来看,才能分辨出新旧。
再说一件真事。一九五八年秋,我初入大学,在生物系学习。当时国家经济刚刚恢复,百废待兴,对文盲率的要求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许多学校的入学英语考试,只要求你能写出你所认识的二十五个英文单词,以及一些简单的句子即可。如果不合格,就得留级或降级。 然而,我们学校却严得惊人。你若不认识这十三个词,那就得留级。因为,只要你会拼写这十三个字,就可以做出一篇长长的解答。 (这些词汇如今已经过时,因为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那个时候) 我有个同学,家境富裕,但是个学渣。他见了这个试题,惊得目瞪口呆。 第二天,他在校园角落的角落找到我。 “老萧,你太厉害了,我怎么也想不出这个题目来。” “这个题目很奇怪吗?”我不屑一顾地反问他。 “岂止是奇怪呀,简直是无理取闹!” “那你是怎么答的呢?”我好奇地问道。 “我还真是瞎写了满篇的文字。” 他笑着说道。 “那你这不是露馅了吗?”我不解地问。 “呵呵,学校的那帮老头子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看了我的文字,竟然还让我通过了。” “为什么啊?”我不解地问。 “他们说,既然你都写满了,而且语法正确,那就算你合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