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家政策有哪些?
从地理上讲,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从中国近代史来看,香港的回归是必然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需要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来发展经济,但当时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阶段,为了扩大市场,它们纷纷把工厂搬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于是香港、台湾及东南亚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地;另一方面,由于内地实行计划经济,资本和人力都高度集中,缺乏效率,所以内地很多企业(包括央企)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建厂,生产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由内地提供,产品就地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种“前店后厂”式的贸易结构使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也为香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贸易结构对香港的优势逐渐缩小了。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内地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460亿美元,比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5.7倍,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最大的伙伴。
面对内地的强劲对手,香港的优势不复,不少企业外迁或内迁(设立生产基地),导致香港就业人口减少,财政收入下降。2010年前后,香港出现人均收入水平下降,银行利率高达5%以上,而同时期大陆的银行利率都在六折优惠,人民币贷款利息只有2.75%,如此高企的贷款利率引起大量热钱涌入香港,从而推升房价和物价上涨。
当时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城市房价也在飙升,但相对香港来说还是非常便宜的,因此很多投机客将资金投入内地楼市和股市,希望从中获利。当然也有不少内地人持相反的态度,将手头的积蓄或即将到的工资汇款到香港亲友那里,以购买房产作为投资,期望将来升值以后再转手出售给外来投机者,赚取佣金。
在这种双向投资和流动中,除了少数既得利益者外,受益的最大群体无疑是普通民众,因为任何一笔资产的增值都是基于底层劳动人民奉献出来的价值和汗水。当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无论持有者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最终消费和开支的都是底层劳苦大众,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租金和生活费用,购买更贵的商品和服务,而这些支出原本属于政府的税收,现在却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个体消费者,最后转化为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