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明星那么多?
看了很多答案,感觉大家没有说到点上。 为什么香港的演员多? 因为当年内地的电影行业发达啊! 要知道90年代香港的电影行业是非常发达的,光电影公司就有上百家,而著名的邵氏电影也就只有六七十家的规模。 而且当时的香港电影公司,拍片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基本上一两个月就能拍好并上映一部影片。
因为拍片速度快,所以就需要很多的演职员,而香港本地的艺人虽然也很多,但是满足不了所有电影的需求,于是香港电影人就跑到大陆来招揽演员,当时大陆刚刚改革开放,艺人们的待遇也是非常高的(当然跟现在的明星相比还是天差地别),所以很多地方演员就跑到香港去拍戏了。 比如张艾嘉、陈冲、李冰冰等就是最早去香港发展的内地女演员,而男演员就更不用说了,香港电视剧《刀马侠》里大部分角色基本都是内地的演员来饰演的。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香港艺人多,是因为台湾的偶像剧在内地火起来的缘故。 众所周知,香港电视台是没有播过偶像剧的,因为他们本身就以港产片为主。 所以当台湾的偶像剧在内地火爆的时候,TVB也连忙跟上,推出了自己的偶像剧,而由于TVB本身在电视界的地位,所以TVB一推出偶像剧,在内地上星播出后立刻爆火,许多观众都在央求着快播放,收视率那是相当的高。
由于剧集火热,观众肯定也会关注剧中出演的艺人,这样一来的效果就是艺人更多了。 而这些艺人除了个别是香港人以外(比如林峰、吴卓羲等),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内地演员。 所以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年的中国内地娱乐产业比香港更为发达的缘故。
在中国众多的省份之中,香港是一个特殊的地区,香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大都市之一,这里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文化也非常繁茂。我们熟知的许多港星都是来自于这里。那么,香港人是怎么当明星的呢?港星为何那么的多呢?
在一些老牌明星的自传里面,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港星诞生的途径。与内地体制内的绿皮车明星不一样,香港的演艺圈没有受到严格的计划经济的管制,在这里,想要当明星,就必须得要有一个经纪公司。而港星的明星,就和如今大部分内地明星一样,都是来自于艺训班。这些艺训班的老板和经纪公司大多都有来头,而那些有来头的人才有可能接触到电影和电视行业,才有可能接触制作人和投资商。在艺训班中,那些比较出色的学生会被推荐给影视制作人。之后,如果运气比较好,可能会得到一个给港星当“跑龙套”的机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就正式的踏入了演艺界,可以称为是一个有“份儿”的“港星”了,当然在那个时候,你距离内地人所理解的“明星”,还差很远呢!
当了群演之后,就要看你的运气了。如果能碰上有良心的资方和制片人,你才能在群演的道路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否则,就只能一辈子跑龙套。当演了几部群演之后,如果运气够好,也许才能获得一个配角的机会,而在“TVB”这样的传统电视台当绿叶小配角是很多当红小生和花旦的必经之路。很多在后来红极一时的影视明星,都是做很长一段时间的绿叶之后,才获得了当主角的机会。
港星的成名途径也很多,有的是由于多次在配角中的突出表现,而被制作人重点培养,直接上位当主角;有的是通过参加演艺活动,而在演艺界初露头角的;有的则是在进入演艺界之后,多次配角都没有当上,在跑龙套中坚持了很多年,最后获得一次当主角的机会。而这样的成名途径,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成为了港星成长的常见途径。
而在21世纪,由于娱乐圈进入了“流量时代”,一些长得比较好看的“非职业艺人”进入了娱乐公司,通过公司的一系列造星动作,成为了所谓的流量明星。这些人在进入娱乐圈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跟娱乐圈有关的经历,而公司通过包装和炒作,让他们成为了所谓的“明星”。这样的明星,和传统港星有相同的出道途径——都是“艺训班”出身,但是却和传统港星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港星是在演艺界从低到高一步步磨炼出来,从草根明星成长而来,而“流量明星”则是利用流量炒作起来的“明星”,他们的演技一般较低,所以,2010年至2020年代是传统港星向“流量港星”转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