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回归是哪一年?
1996年1月20日,澳大利亚大选,工党获胜,霍基出任总理并首次组阁,开始了连续16年的执政。 这次胜利,对于工党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其赢得了有纪录以来最多选票和最大多数议会席位,从此成为了联邦政治中强有力的中间偏左力量。 而对于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来说,工党的胜利也有重要的变革意义——它终结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由自由党或民族党(两者有时联盟)持续40余年的对政府的控制。
工党政府成立后所推出的福利制度和公共住房政策备受争议,但它的确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向“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福利体制迈进;而它推行的移民政策则使澳大利亚得以吸纳大量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移民,从而奠定了当今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的基础。 然而,正如每一个在野党都会将竞选宣言写进宪法一样,当执政成为事实之后,许多承诺因为财政难以为继而被放弃或是削弱。 工党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大选中也均败给对手,这使其执政期间不得不多次通过小范围妥协与各方利益集团进行谈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种政坛上的拉锯战无疑让工党的施政力度打了折扣,也使人民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澳大利亚立刻宣布参加战争,它成了协约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澳大利亚军队转战欧洲、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战场,为协约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战历时四年,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500万,却动员了41.6万人参战,1.8万多名军官和2.9万多名士兵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
战后,英国已无力同美国和日本相抗衡,在澳大利亚周围再也顾不过来,澳大利亚感到有必要加强自身的防卫能力。1921年,澳大利亚宣布实施“有组织预备役制”,为和平时期保存军队战斗力和战时动员打下了基础。1929年又宣布总参联会议为常设机构。1930年起,逐年增加军费。
30年代,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安全要求的紧迫,澳大利亚决定实现军事战略的重点转移即由过去以英国为“后台”、“靠山”、“远距离支援”的境外战略,改为依靠本国力量的本土防御战略。从1934年起,先后进行了10次军事演习。1936年,对澳大利亚北部实行军事管制。1937年,组建了第一支空降部队。1940年实行部分义务兵役制。
澳大利亚军事战略的转变及备战活动,英国十分不满,但又不敢正面“声讨”,转而采取“软对抗”的手段,企图维持澳大利亚的“传统战略”。
1936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竟向澳大利亚当局施加压力,要将澳大利亚的后备力量和海军舰艇交给英国支配使用。澳大利亚不答应,英国又提出向澳大利亚派出海军陆战队,由澳大利亚支付费用,承担守卫北方的任务,又遭到拒绝。英国企图阻挠“本土防御”战略实施的第一个计划破产!
英国又施出了第二计:1939年3月10日,英国海军大臣莫法特扬言,为对付日本,英国愿意在太平洋地区同澳大利亚和其他自治领分享海军力量。这一声明是虚假的,当时日本已加快扩张步伐,英国的注意力和军队正集中在欧洲战场,根本不可能再向亚太地区派出舰艇。澳大利亚当局虽然未受此骗,但却引起了重视,并着手继续完善国防计划。
随着日本扩张计划的实施,澳、英之间又围绕澳大利亚应提供多少艘新舰艇问题进行争论。结果英国同意澳大利亚建造6艘驱逐舰,但要求其中4艘在竣工后交由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使用,仍被澳大利亚拒绝。
到了1940年,澳大利亚国力加强,实力雄厚,英联邦内不再把它看作“小孩”了,澳大利亚的战略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开始同英国叫板,采取“硬对抗”的战略。当年7月,英国战时内阁召开会议,提出将澳大利亚海空力量用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作战的建议方案,澳大利亚断然拒绝。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给澳大利亚总理陈说利害,要求“认真考虑”英国提出的建议……都被拒之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