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什么有两种语言?
因为欧洲殖民者来了之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啊,一种当然是英语,另外一种就是德语了。 那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 因为最近很多人问,为什么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使用汉语拼音来书写他们的华语(普通话)而不是采用繁体字或者简体字。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说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南北方语言的演化情况,以及国外汉语教育的历史了。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官方文字的发展变化,从公元前1200多年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到秦小篆,汉隶,到了东汉时期就有了草书和楷书。再到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术普及以后,出现了宋体字。最后发展到今天的简化字。那么在这几千年中,虽然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方言大有不同,但官方文字一直是统一的,而且官方文字统一的关键就在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天下的统一与安定,一直有着强大的文字同化功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语言怎么演变,官方文字一直都是由中原地区决定的。
比如六朝时期南方士族说的吴语,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和现代苏州话十分接近了,但是当时的官话里依然有入声,所以用当时的语音记录吴语的话是可以用今音拼写的。同样唐朝时期闽越地区的方言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普通话了,但是官方文字依旧是唐朝的官话,也就是当时中原地区的洛阳话。
到了元朝,蒙古人建立了全国政权,出于统治的需要,采用了“八思巴字”作为官方文字。这是一种音节文字,类似现在泰文的构造。但是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到清朝的时候终于被废除不用。
清兵入关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让南方人认同满人的政权,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推行满语和满文。满语是一种粘着语,语法与蒙古语相似,而文字则是由29个字母构成的音节文字。由于学习难度非常大,推广并不顺利。
于是在乾隆年间,为了推广国语(即普通话),采用了“反切注音法”给汉字标音。什么是反切呢?就是取上个字的声母,取下个字的韵母,组合起来就是读音。例如“家”字,就用“加”字的声母j-,“马”字的韵母a-,合起来就是jaa,读作jia3。这种给汉字标注发音的方法在明朝就有,但是并不官方。到了清前期,因为官方也承认满语的正式地位,因此反切就成了官方给汉字注音字符的一种标准方法了。
随着满文化的普及,很多汉语词汇都带上了满式的发音,像“打搅(打扰)”“这们(这样)”“可汗”等等。这些词汇至今还在使用。 另外在晚清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培养涉外人才,开始在国内设立了外国语院校,主要教英文和日文。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先使用的教材居然是德语!原因就是德国留学生数量最大,语言好掌握,而且那时候欧美各国普遍认为中国人应该学德语,理由是德语里有好多字母跟中文象形文字很相似。于是德语成了中国学习外国语言的首选。
于是乎,在中国最早接触外语的人,学习的语言首先就是德语;而拥有德语基础的人在辛亥革命后去日本留学,学日语的时候用的语法也是德语式的语法;而后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时候,为了创造“国语”需要,大量引用外国词句,所用的语法依然是德语式语法。
这就导致了广东话里的西方语言借词最多,因为广东话受到的外国文化影响最深,而普通话里除了“资本”“民主”“社会主义”等少数单词外,大部分词语都是仿照德文造的形声字、音符多表示意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