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日本让中国留学?
1、“以夷制夷”,培养自己的亲信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里除了约定巨额赔款以外,还有一个额外条款,就是清政府必须允许西方列强大批在华派遣外交人员,以及居住和经商的权利——也就是所谓“使馆界”的设立。
在使馆界内,外国公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而由本国司法权处理。各国还派兵驻守使馆区,加强控制。 而日本在这时候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实也是“以夷制夷”的一环。日本希望培养出自己在华代理人,好从多方面影响中国的发展走向(就像西方列强在中亚和中东的做法一样)。
20世纪初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的末尾阶段,日本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十分强调“国民国家”“大亚洲主义”等概念的,他们派出留学生,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大东亚”的建设者,肩负着为“黄种人”夺取“生存空间”的重任。 所以当时日本留学生群体之中出现了很多政治倾向非常激烈的青年,他们不仅反对本国在国内推行“殖民地政策”——也就是“殖产兴业”,也反对在本国之外(包括中国)推行同样战略。
比如后来成为二战甲级战犯的野村吉三郎就曾经因为支持侵略中国的东北而遭到留学生的抵制;而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5期毕业生的中村永一,后来则成为了日本陆军大学的第一期学生(陆大只招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村因此是极少数直接从士官学校升入陆军大学的留学生),他后来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坚持一种偏于同情的立场,认为应该承认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中村的话当然让日本的留学生团体很不满意,甚至有人骂他为卖国贼…… 中村的观点虽然得到一些中国人的赞赏,但是他在日本国内还是屡遭抨击,直到侵华战争爆发前都几乎被贬至闲职。可见即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由于所处视角不同,对历史的判断也是千差万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