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说到“为什么没有中国”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部分来看,一部分是新加坡为什么可以发展起来,另一部分是为什么不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新加坡在50年代还是一个小岛屿,人口仅300万,但得益于其优秀的地理条件以及政治体制,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首先来说它的地理条件。众所周知,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要塞,连接着东南亚与印度洋,天然具备海陆空交通枢纽的优势。但新加坡的优越的地理条件并不是局限于它本身,还可以把眼光放到整个马来半岛和东南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但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困境,1950年至1956年间,日本政府大力建设连接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的新铁路干线,也就是今天的马来亚铁道。这条铁路连通了泰国首都曼谷、柬埔寨首都金边,并经过新加坡到达印度尼西亚的泗水;而空中航线方面,二战后形成东京-新加坡-雅加达航线,又形成了后来的新加坡-印尼航线。
这些便利的交通为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处于交通要冲的新加坡自然获益最多,进出口贸易急剧增长。同时,由于英国殖民地地位丧失,很多英国人离开南亚地区,也带动了新加坡人口的迅速增加(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每年大约1%的人口增长率)。
随着人口的增多,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保障,于是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种和当年英国统治时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管理这个城市国家——强调中央集权,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以吸引移民,来促进经济增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新加坡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60年的478美元增加到1975年的9196美元,顺利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以1990年美元计,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
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二战后的地缘格局变化,就没有如今的新加坡。 但如果仔细探究为何不是其他国家而是新加坡崛起,原因就变得很复杂了。当然首先是因为英帝残暴的殖民统治扼杀了印度的统一和发展,其次就是华人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在文革时期内斗不断,经济发展严重受损,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新加坡的种族融合做得最好。
李光耀曾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他的族群政策:“我坚定地相信,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越大,这个国家就会发展得越好……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来团结国民,让他们把国家看成一个整体,而非只重视本民族的人……” 在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新加坡实施了严厉的民族同化政策,严禁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要求华人与马来人通婚并生养后代,以达到种族融合的目的。
这一政策无疑取得了成功。目前新加坡公民的构成中,华人占70%以上,其余还有印度人、马来人和欧亚混血等种族,而华人中的新移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的祖籍大都是中国的南方省份。
虽然族群政策获得了成功,但实施起来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到许多本地人的抵抗。在新加坡的外来务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工作的,他们在新加坡定居并融入当地社会之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引发了争论。
2013年底,一名母亲的来信在政府内部获得了回复,政府表示将会“密切关注此事,加强教育统筹,确保学生不会因父母的工作而受到待遇上的差别”。这封信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抗议政府给新加坡公民新生婴儿发放现金补贴,但却让外国籍工人子女享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