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哪个国家不排外?
“不排外”没有统一标准,因为对“排外”的评判是由外国人来进行的,而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群体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所以,只能以“相对排外”和“绝对不排外”来进行大致的划分,例如我们可以把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划为“相对排外”,而把非洲拉美等经济落后地区划为“绝对不排外”——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而非政治制度。 当然,发达国家的“相对排外”也是有限度的,例如在英国,你完全可以尽情地讨论政治,尽管在英国政治是特别敏感的领域之一;而在美国,即使你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亚裔,你也能够很容易地在大街上与任何美国人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除了某些极端保守的地区(如阿肯色州)以外,在美国几乎不存在“亚洲人不能与白人一起进酒吧”之类的问题。
为什么欧美如此之多的歧视案例都被媒体放大了报道呢?原因就是在于这些歧视案件往往都会引起舆论上的轰动,从而让这些问题不断地被重复提出来,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种族问题其实已经算是比较解决了,毕竟能够上得起大学的黑人家庭的孩子和白人家庭的孩子在入学后是没有任何区别待遇的,而黑人学生一旦考上了常春藤名校,从奖学金的角度来说甚至高于亚洲学生(比如斯坦福大学2014年录取的黑人学生的平均奖学金额居然比亚洲和西班牙裔申请到该学校的申请者还要多),因此从“后天因素”上来说,黑人想要超越白人的社会阶层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而对于华裔族群而言,之所以说“相对排外”是因为华人对于自身族群的维护是比较积极的,比如在子女教育方面,华裔家长总会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在力所不能及时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去给孩子创造机会,因此在受教育程度上的代际传递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找到好工作,工作收入越高,越能负担起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下一代的学历越来越高,进入优质企业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而所谓“排外”,往往是来自于对华人族群“赢者通吃”现象的恐惧:一个华人学生考进了常春藤名校,那他就会占据一个原本属于白人的名额,从而削弱白人群体的利益。所以在本质上这也是一种“输者全输”的游戏:华人和白人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比对手更成功,从而抢占更多的社会资源,但由于新移民的不断涌入而导致华人群体总体上来说竞争能力更强,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对白人产生的挤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