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赏樱?
樱花原产于我国秦岭和大巴山一带,据历史资料记载,先秦时期就有人工栽培的樱花。汉魏以来,文人雅士爱赏樱花已成传统。唐代杜甫诗云“风暖花香草色新”,宋代王安石有“小园香径自徜徉”,元代杨维祯咏《樱花》诗曰“吴姬半醉春衫湿”,明代文征明有“樱花杨柳雨蒙蒙”之句;清代李渔《闲情偶记·植物·樱花》载其子李鼎所绘《湖上春晓图》并赋赞一首,极言观赏樱花之风潮。
到了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经济,国力大增;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内乱不止,民生凋敝,国民政府先后移居至重庆和武汉,致使日中文化交流中断。随着二战的爆发与中国抗战的全面展开,中日两国关系降至冰点——战时的艰苦环境使人们难以有机会和心情欣赏樱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稳定、国力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交流通道开启,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推动了樱花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985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时赠送给北京一座樱花树林,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1990年春天,日本天皇裕仁的孙子秋筱宫文仁亲王偕夫人静仁来华访问,北京人民大礼堂外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樱花节,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同年上海、武汉也相继举办了规模浩大的樱花节。此后每年的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各地樱花争相开放,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