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么小怎么发展?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为什么香港、台湾和韩国能发展成那样,而新加坡却只能保持一个“小国”的体量。 事实上,新加坡原本是有机会像香港、台湾那样崛起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出现了“去殖民化”运动,各国纷纷独立。在新加坡独立前夕,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大力培养李光耀及其执政联盟——人民行动党(PAP)。
1959年,李光耀领导的民族主义政党人民行动党赢得大选,开始执政。在英国政府支持下,人民行动党推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对外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吸引外资,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努力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在经济建设中,人民行动党政府将国有资本和外国资本引入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使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60年代中期,新加坡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在此后的发展中,特别是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政治因素的困扰,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另一方面,随着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新加坡原有的比较优势丧失了,海外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再次陷入危机。直到80年代中期,在新加坡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经济发展才重回正轨,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 从历史来看,新加坡本来是有希望发展成为第二个香港或第三个台湾地区。但是,在60年代至70年代发生的政治动乱使其失去了发展机遇。
首先是在60年代中后期的选举中,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失利。为争取选民,新政权大量发放补贴,增加公共开支,造成财政支出增长过快。到70年代初,外汇储备耗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财政也入不敷出。为此,新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接受该组织的贷款条件,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其次是70年代中后期的种族动荡,致使新加坡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虽然经过“黄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加坡早就形成了多族群、多种族、多元文化结构,但各族群的矛盾却长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尤其让马来族群感到不满的是,华人移民到新之后迅速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逐渐在政治上也掌握了话语权,这使一向作为主体民族的马来人感觉到被歧视和被排斥,不满情绪不断蔓延直至爆发。
这次骚乱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使经济重建的步伐变得缓慢。
第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继续吸引外商投资的问题上,新加坡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没有任何政策优势。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税收都是越来越高的,只有少数国家像新加坡这样,实行较低的企业税制。为了吸引外资,新加坡政府一直维持着低企业税率,这一方面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又使得其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增加福利开支来促进就业和消费。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要想同时保持这两个指标上的竞争力是相当困难的。